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工程力学》第八届编委会
——2020年7月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     编:   

            陆新征 

副主编: 

            陈   璞        岑                   许  镇

编    委: 

            陈仁朋        陈以一        杜修力                                葛耀君        韩林海        郝际平

            何    川                               李宏男        李小军         李忠献        刘汉龙        吕振华                      

            马国伟        宋二祥                                王世斌         吴智深        肖从真        徐世烺 

            徐永君        杨庆山        杨亚政         叶继红         叶康生                    张建民        张正威

            支希哲        朱宏平            

特邀编委:

            Steve C.S. Cai (美)     Wai-Fah Chen (美)     Ken P. Chong (美)     Hanbin Ge (日)

            Hong Guan (澳大利亚)     Muneo Hori (日)     Sritawat Kitipornchai (澳大利亚)     Wing Kam Liu (美)

            Kang Hai Tan (新加坡)     Man-Chung Tang (美)     Frederic W. Williams (英)     Yang Wang (美)

            Cheng Yu (美)      Xiaolin Zhao (澳大利亚)     蔡克铨(中国台湾)      高赞明 (中国香港)     

            滕锦光(中国香港)    王刚(中国香港)    杨永斌(中国台湾)

《工程力学》主编简介  

陈祥福,教授,工程力学创刊人之一,1984-1991工程力学总编,现任中国建工集团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详情待补)  

龙驭球先生,1926年1月15日出生,湖南安化人,汉族,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78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主持全国力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公认为全国结构力学学术带头人之一。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2003),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200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1984-1988),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结构力学专业组组员(1957-1985)和第一届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1990),《工程力学》学报主编(1991-1999),《结构工程学报》主编(1989-1991)、《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副主编(1983-1996)、《力学学报》第四、五届编委(1985-1993),1999年首届国际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主席,2004年第6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第1届至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1991-2005);现任第二届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工程力学》名誉主编(2000-),《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SCI源刊,1997-)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SCI源刊,2001-)国际期刊编委,《应用数学和力学》学报编委(SCI源刊,1979-),《空间结构》学报编委兼顾问(1994-),《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2005-)。

出版著作21部,论文235篇,被SCI(20)、EI(58)和ISTP(4)收录80余篇次,并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截止到2005年12月的不完全统计达到2000多次,包括SCI论文他引71次。获中国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及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2项。 

崔京浩,男,汉族,1934年3月生,山东淄博人;1955年山东淄博一中高中毕业,1960年清华大学土木系五年制工民建专业毕业,1964年清华大学结构力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受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清华大学土木系副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改革开放以后,1986-1988年,获挪威皇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TNF)博士后奖学金资助赴挪威做博士后,在特隆汉姆大学(Trondheim University)从事地下工程方面的研究,为挪威北海气田大型贮气库(100万m3)作了力学分析和渗流量计算。先后到伦敦、罗马、巴黎、柏林、维也纳、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奥斯陆、阿姆斯特丹、华沙、莫斯科、列宁格勒等30多个城市考察过高等教育和地下交通。

多年从事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承担多项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将近180多篇,组织编写我国第一本土木工程巨著《中国土木工程指南》任编辑办公室主任并为该书撰写绪论(科学出版社,1993第一版,2000第二版);先后主编《土木工程新技术丛书》共20种(水电出版社,2002年-);及《简明土木工程系列专辑》共60多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共16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与人合著有结构分析常用微机程序(辽宁出版社,1988);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与预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地下工程与城市防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9月);伟大的土木工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是我国第一个水封油库的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力学分析的主要负责人,该项目在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填补国家空白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驻挪威留学生负责人(1986-1988),中国力学学会理事(1999-2006),《工程力学》学报主编(1999-2007),名誉主编(2008-),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及秘书长(1996-),历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和论文集主编(1991-2008),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1988-19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评委(1998-2002),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委(1997-2003),重点科研项目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及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铁咨询总公司专家组成员,青岛地铁专家组土建组组长,中国地质大学、华侨大学、海南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山东建工学院、烟台大学、武汉化工学院等10余所院校兼职教授。简历及业绩被“中外名人辞典”、“21世纪人才库”、“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留学回国人员大典”等辞书收录。2005年山东淄博一中授予“功勋校友”称号。

袁驷,男,1953年9月出生,汉族,博士,无党派人士。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获清华大学土木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英国作博士后和访问教授。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工程力学》主编、《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国际杂志《Construction Innovation》编委和《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各一项,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1995年获宝刚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第一名),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997年获北京市奖励,1998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名(第一作者)。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和二等奖(唯一完成人)各一项。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近年出版了《结构力学教程》(第四作者)、《程序结构力学》(唯一作者)、《Fortran 90编程指南》(第一译者)、《结构力学求解器》(第一作者)等面向21世纪的教材和软件。已培养博士10几名、硕士数十名。

陆新征,男。于清华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所长。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A. Blume地震中心做访问学者,在日本神户大学都市安全中心担任客座副教授。兼任《工程力学》期刊主编,《自然灾害学报》、《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等期刊编委、国家震后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队成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组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抗倒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秘书、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会员兼TC4委员、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及国际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应用学会会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工程防灾减灾和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973计划骨干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SCI收录44篇,EI收录110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6部。多篇论文发表在相关领域顶级国际刊物上,并被著名学者多次正面引用。累计已被引用8100余次(SCI引用600余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中信所“建筑科学学科高被引作者”。1篇论文荣获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Highly Cited Papers”;11篇论文入选国际SCI期刊年度或季度“Top 25 Hottest Articles”及“Most Frequently Read 20 Articles”;5篇论文入选“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有影响国内学术论文”;5篇论文入选“《工程力学》5/10年间高引用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我国国家、行业标准、美国混凝土学会规范及国际重要结构计算软件采纳,并应用于北京中国尊超高层建筑等多个标志性工程的设计或分析。参与汶川、玉树、芦山、鲁甸、西藏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

先后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人才奖励;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教学奖励。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阅读次数: